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社区中接触到了一个名为“安宁守护”的志愿服务项目,其主要是依托街道相关的服务平台招募志愿者针对临终患者及家庭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从而减轻临终患者的痛苦、遗憾和恐惧,让临患者终家属带着逝者的美好回忆重新回归生活。
长期以来,对于死亡的恐惧让我们对于这个话题常常是采用回避的态度,但这恰恰又是一个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若对死亡缺少思考,就难以提升对生命的认知,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安宁守护”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开展家属工作坊,帮助临终患者家属分享照料经验与生命历程,增进了同辈群体的交流,加强了同辈群体的支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减轻了逝者亲属的痛苦,志愿者自身对于生命的意义也有了更深的认知与思考,这样的服务内容确实是社区生活中十分缺少而又急切需要的。
项目负责人曾对笔者说,目前推动“安宁疗护”最大的阻碍仍然是社会大众对死亡的传统观念。因此他们在不断继续探索有效实现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加大对安宁疗护理念的普及推广,提升社会对舒缓疗护的了解度和接纳度,加强对社会大众的生命教育。
中国人极少讨论死亡,死亡教育在中国更不多见。这群更愿意把自己称为“健康志愿者”的群体用自己的行动让逝者安息,让生者能平静从容的面对。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所谓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实则是在降低生活的质量,现在有些国家提倡“安乐死”,就是为了让死亡变得有尊严。另外,储蓄健康要比储蓄金钱重要得多,我们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高,但终究要面对死亡,希望我们靠近它时,至少心灵意志还能保持健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