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养牛是副业,就为赚个过年钱;现在养牛是主业,让俺过上了‘牛’日子。”盛夏的午后蝉声悠悠,河南省社旗县唐庄乡官营村脱贫户乔金斗像往常一样,拿着毛刷来到牛棚外的小树林,开始给他的“牛宝贝”梳理毛发,十来头膘肥体壮的黄牛或站或卧,眯着眼睛在树荫下悠闲地反刍。
年近半百的乔金斗全家五口人,老母亲年迈多病,妻子王新凤右腿残疾,还有两个孩子正在读书,身材瘦小的他吃苦耐劳,是家里的顶梁柱。前些年由于“家里一摊子拽着,出远门打工不放心”,只能围着县城揽活干,早出晚归两头忙,苦累奔波却没挣到几个钱,日子总也没有多大起色。
2014年,乔金斗家被村里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对于这个“头衔”,夫妻俩心里不好受,总觉得“不光彩”,一是因为自己还算年轻,正是能干的时候;二是两个孩子还小,戴着“穷帽子”怕被别人看不起。
“要不咱喂上一两头牛,多少换点钱,也好有个贴补。”知道丈夫以前养过牛,王新凤想让他把这活重新拾起来。于是,乔金斗东拼西凑硬是真的拉回来一大一小两头牛。在两口子眼里,这是让日子好起来的希望。牛拉回来后,乔金斗每天早早起床,先给牛拌上满槽的草料,自己再简单扒拉两口饭,就骑车赶到县城揽活,妻子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侍弄牛棚和家务;晚上回来,他也总是把牛喂饱了才睡觉。到了年底,一头牛出栏,赚了点儿“工夫钱儿”,过了个“小肥年”。
尝到了甜头,希望就在前方,乔金斗干劲越来越大。他一边打零工,一边养黄牛,收入慢慢多了,生活逐渐好转,总算脱了贫。
“打零工没有头,收入也不稳定,小打小闹养牛只能勉强脱贫。要是手里有个三五万,俺马上就能再牵回来几头牛,要是那样致富奔小康就有门儿。唉……”“小试牛刀”脱贫后的乔金斗也想扩大规模尽快富起来,但苦于没有太多的本钱,浑身是劲心里却干着急,只能“望富兴叹”。
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精准扶贫的政策春风,让事情在2017年发生了转折。
在走访帮扶过程中,驻村工作队了解到乔金斗的发展愿望后,立即跑前跑后,着手帮他申请金融扶贫项目资金支持。一个多月后,一笔五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就打到了乔金斗的银行账户。
“有了这些钱,俺就可以大干一场了。”2017年秋季,拿到贷款的乔金斗,养牛规模一下子发展到了8头。“副业”转正变“主业”,他铆足了劲儿,满怀信心开始逐梦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