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国标
孩提时常会到集体仓库里玩耍一番,即便是冬天到了也不放弃,虽寒气逼人,霜白一地,但我与几个玩伴照例来到仓库打闹着,西南角的一堆稻草柴屑里,一群麻雀也在狂欢,边翻啄着尚存的谷粒,又享受着由稻柴屑带来的一丝温暖。
深秋收了稻、脱了谷,留下的就是散发着一股清香味道的稻草,全被农家人利用了,自留田里的庄稼怕霜打,便用稻草遮盖上,编一顶草帘挂于猪舍也可有效挡风避寒。庄稼人还会用稻草铺在床垫上,松软,人躺上去很舒服。这些情景现在记忆起来,虽有些泛黄,但情结依在。不过我最愿意列举还是以往家庭里的那些稻草生活用品,如保暖“饭窝”、小孩立窝、储谷草窝等等,这些物品既具工艺性、又有亲情性,我的父亲也曾做过这些事,父亲的一举一动更令我难忘。
保暖稻草“饭窝”,制作流程并非复杂,但要做得精巧是要下功夫的。稻草是随手可取的,到自家的柴堆上抱一捆来就是。农家人的用“料”就这么方便,“压窝”(当地人俗把编说成压)时同搓草绳一样要撸清枯叶,留下金黄色的秸秆,再起首慢慢压圈,饭草窝是小体积,工具只是一枚槽式铁制“引针”,一圈圈地往外码,用“引针”骑逢式的引二三根稻草做扎位,不打结,只是盘个形状就行,它是否结实,就是这只饭窝成功的标准,若盘不好这个“结”,窝壁就会松软,稻草是再也盘不上去的,这就失败了。但父亲能把牢各个草窝盘压的关口,就是甩在地上也不会坍塌,这就成功了。饭窝有底、有体、有盖,你煮了一锅饭,放进草窝里就不会受冷了,菜也是这样。父亲曾给我做过一个,的确有这样的功效,揭开来总是热气腾腾的。
压立窝,比饭窝体积要大得多,因为它要能容得下一个小孩的长度,还有小孩能转身的宽度,压制方法不变,就是造型变了,上身小、下脚宽,如此变身,从上到下,定要弧线流畅,造型优美,渐行渐变,看不出一点别扭。这样的压法比直压草窝难度更高,但父亲能做得到。小孩立窝在慢慢普开的“脚状”处设有横档、放垫子,下面还可放柴火“脚炉”取暖。这种稻草立窝保暖性强,小孩站在里边玩耍不会倒伏、不会挨冻。
我还看到过父亲压制存放谷物的草窝,人家编制圆形的,他偏偏要编方形的,这就给了自己难度。我想大概是父亲因地制宜的想法吧,恐怕在某个空间里放方形的更为合适,方形又更能扩容存量。我想方形的草窝压制,难就难在那四个直角上,功夫不到家,就不会“站”立起来,因为直壁长了,就容易晃动,一软,支撑度不够,甚至会出现塌瘪。但父亲的巧手总会让它绷绷硬,踢几脚也不会有事。谷物放进草窝里,防潮透气,不会霉变,放在太阳底下晒时,若是稻谷总是黄光灿亮的。
可如今种种“草窝”都远去了,过去的一根稻草,变成了现在的一丝乡愁。稻,依旧在种,留下的稻草最终被归于土壤,当作了肥料,这也算物尽其用了。但年轻的一代对过去农家人生活了解有限,恐怕对一根稻草不屑一顾,构不起对稻草有什么情思,但我辈或以前的人是有眷恋的,因一把稻草,一只草窝的确帮助了一代又一代农家人的生活,从而让那代人对艰辛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对往后的前景有了美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