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情事
我难忘的一场情感经历~~~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事
我难忘的一场情感经历
我的购书往事
倾诉与聆听,城市人的情感故事。 请勿对号入座。(图文无关)

  口述/艾枢 文字/刘千荣

  我出生在农村,童年时想去一趟镇上的新华书店要步行二三十里路,不亚于走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只上小学,没有见识到连夜排队买书的盛况。不过也经历过比较有意思的购书往事,至今都不曾忘记。

  ●观看反映北京市民生活的电视剧《胡同》,里面有些桥段让人感到亲切。特别是反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书店前市民排队买名著的情节,以前也在一些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描述。电视剧则是给以了生动再现,排队的人看不到尽头,熬了一夜,第二天书店开门,人们如疯了一般涌进书店……类似的生活场景也只有在前些年的春运期间在火车站排队买票,还有就是商场打折时人们疯狂购物的时候见到过。

  我出生在农村,童年时想去一趟镇上的新华书店要步行二三十里路,不亚于走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只上小学,没有见识到连夜排队买书的盛况。不过也经历过比较有意思的购书往事,至今都不曾忘记。

  正式接触到新华书店是在我三年级时候的暑假里,那年我和堂弟都是十岁,利用走亲戚之便,得以见到课本里提到的新华书店。那是离我们家更加遥远,沿河而建的一座名叫河口的古镇。书店在古镇纵横交错的老街里,街巷不是很宽,青砖铺路。到了镇子上,需要穿街过巷,才能得见书店真容。

  那时候年纪太小,更没见过世面。我买了一本《小学生课外阅读》,堂弟也买了同样的一本。买完书出了书店,面对迷宫一样的老街,怎么也找不到去堂弟二姨家的路了,急得堂弟差点哭了一鼻子。还是堂弟那刚刚退伍回来的姨哥到大街上寻找我们,才把我们接回去。他看看我们买的同样的课外书,说我们不会算经济账,买同样的书太浪费了,买不同的书可以相互换着看,花差不多的钱则可以多看书,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还是小学生的我和堂弟当然不能理解利益最大化的概念,但对买不同的书,相互交换看的道理却是懂的。在小学毕业后的暑假内,我和堂弟步行到离家最近的长集镇新华书店,准备为即将升入的初中,买一些课外辅导书。这次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有意购买不同的课外书。

  堂弟买了一本《初中数学课外习题集》,绿色封面除了书名无其他图案,装帧设计很朴实的一本书。我则购买了一本《中学生语文课本古诗词注解》,全书收录了当时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所有古体诗词,不仅有初中,连带高中课本里的诗词也收入并加上作者介绍、生词注解、分析点评等。

  为了节约成本,无意中的分买书籍却决定了我和堂弟二人的学习兴趣,我偏文科,文史成绩相对好;而堂弟偏理科,数理化的成绩更突出一点。这恐怕是我们买书时所不曾预料的。记得书买回来后的那个暑假,闲来有空我就翻阅新买的《中学生语文课本古诗词注解》,等到开学了,里面有的诗词差不多能背诵了。

  此后也偶有买书,但多也停留在小镇上的新华书店,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到了书店站在柜台外,看中的书让营业员递过来粗略翻阅一下,再最后决定是否下单买进。初二暑假我与堂弟又同时买了一样的书,而且在当时看来价格昂贵。记得那次去书店前特地向母亲要了五块钱,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购买书店新进的《新英汉词典》,比《新华字典》更大更厚,我用掉了母亲给我钱的一半,花去二块五角钱,是当时我买下的最贵也最为厚重的一本书。我不读书了,我的小弟和小妹也在使用那本翻旧了的英汉词典。

  初中毕业去县城参加升学考试,利用考试住在县城宾馆之便,我们几个同学相约到了县城内的新华书店买书。平生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书店,书籍也特别多。我在买下几本文学名著的同时,还买了音乐方面的书。那时我已经不再围着课本转、只买习题参考之类的书,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买书了。

  ●真正大量购置图书时期,还是我到叶集镇上读高一的时候。成了高中生的我眼界和知识面当然上了一个台阶,最关键的是,住校的我相对于初中,对经济的支配权更大了。父母给我的生活费,每月固然有限,但是具体买什么,怎么花的决定权在我手里,因此不爱乱花钱的我却喜欢花钱买书。

  皖西重镇叶集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两省(安徽、河南)三县(霍邱、金寨、固始)交界的地方。作为大镇,叶集本就有一家颇具规模的书店,史河对面河南固始的一个镇上也有家新华书店,尽管其规模不及叶集镇的书店大,但里面书籍不少,特别是还遗存一些八十年代初出版的书籍,一元钱左右就能买一本,真的是物美价廉。

  当时还只是周日一天单休,住校的我与堂弟,还有其他要好的同学除了去镇里和学校图书馆看书就是前往新华书店淘旧书。史河两岸的两家书店轮流跑,还真买到许多好书。我在史河对岸河南省境内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袖珍书《宋词》,感觉非常好,又叫上几位住校的同学在星期日一起去那家书店准备买下与《宋词》属于同一丛书的《唐诗》。我是带着那本可以装进口袋里的《宋词》去的。指给女营业员看说我买《唐诗》,女营业员说你手里不是有吗?我说我手里的是《宋词》,不一样的。

  女营业员把两本小册子都拿在手里,仔细对照一下,虽然封面包装都是黑色的,但《唐诗》明显要厚于《宋词》,两本书的编者姓名也不同,就把唐诗给了我,我递过去五元钱。女营业员找了零,我顺手揣进衣袋,接着寻找是否还有其他中意的书籍。好一会儿了,女营业员似乎有所醒悟说她好像多找给了我两元钱。我把她给我的零钱掏出来,当她面数了一下,还真就多出两元钱,于是退还给了女营业员。

  回去的路上,有同学说,“早知道买完书我们就走,这样你白得了两块钱,可以在食堂里吃上几顿荤菜呢(当时的食堂,三角钱可以买带肉的荤菜)。”也有同学总结认为下次拿回找零,一定要数一下,发现多找了,立马就转身离去。但更多的同学认为,发现多找了,要退还给人家,这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叶集离被称为“将军县”的金寨县城有几十里之遥,我和同学乘长途汽车去旅游观山景的时候,顺便去了金寨县城,同样位于史河边的新华书店,花了不到两块钱买来了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老版本《莱蒙托夫诗选》,班里文学社的同学都说我书买得实惠。我在史河边的三家书店确实淘到不少好书,还都是一些著名学者编著的。我当时不知道这些人的大名,但我读大学中文系的表哥却一一知晓。他寒假来我家,翻着我新买的书,一边说着学界权威的名字,一边夸我有眼力会买书。其实,我心里清楚,大多是蒙的,我哪有那么渊博的学识。

  不过也有遗憾,我在叶集书店看到过最新出版的《辛弃疾词选》,因嫌价格贵,几度犹豫没有买,结果等我下定决心去买了却卖完了。后来和初中语文老师说起,他不无遗憾地说应该买下,转让给他也行呀。

  在故乡,激情燃烧的买书岁月随着我生病休学戛然而止,不过我到省城住院看病,去得最多的还是新华书店,有在乡下的好几位同学托我为他们在省城书店买书。除了逛闹市区的新华书店,记得医院不远处也有一家颇具规模的书店,可以自由出入,在书架上抽出书来细看,相中了则可以买下,比新华书店柜台式经营模式要方便很多。

  只要疾病不发作,能跑能动的我常走出医院去那家书店看书,气定神闲地挑了几本元散曲、元杂剧、明传奇方面的书,恶补了自己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当然这也是我在老家买书的最后疯狂。我病好后,却因为家中的贫困,无奈辍学不再读书。种地的我几乎没有买过一本书,看书都是尽量向别人借。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在家随父母种地的那几年,我靠借书也看过不少书籍。

  ●来到上海后,我进了一家保安公司做了一名保安,自己挣工资养活自己。我不仅开始读夜校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也买下很多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籍。我记得我在上海买下的第一本新书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老闵行的新华书店里买的。回来后,我的保安同事拿起书翻翻,又扔给我说一个保安买这种书看,看得懂不?

  收入有限,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中期书的价格却不便宜,所以虽然因为工作调动等原因,上海的区镇我去了不少,几乎每个镇上都有新华书店,也是我经常去逛的场所,买书还是有限。我在浦东的北蔡镇买过几本大部头,如贾平凹、流沙河的个人文选,也曾很奢侈的买过当时特别畅销的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最难忘的是花血本买《辞海》的悲壮时刻。

  我当时被抽调到大场镇上一家仓库上班,每周六去夜校补习班听课,来回都会经过沪太路上新建的新华书店仓库。仓库里的新书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批发也零卖。每次听完课后,我路过仓库都会进去蹭书看,有满意的也会顺手买上一本。我就是在乱翻书的过程中发现了成捆的《辞海》。

  记得上初中的我们对语文老师的大部头《现代汉语成语词典》羡慕不已,感叹自己啥时候才能拿工资买上一本。只用过《新华字典》的我看到成捆的大部头《辞海》立刻怦然心动。爱不释手的我想买一本,一看定价,不觉犹豫起来,乖乖63块啊,就是放到现在,也不算是小数,要知道当时做保安的我一个月夜班熬下来,到手的工资也就五六百块。这一本书买下来,我月工资的十分之一没了。更要命的是离15号领工资,还有近一周时间。

  几次拿到手里,几次又放下,最终还是咬牙买下了,骑上车我头也不回地离去,生怕自己会后悔。回到宿舍,老乡说我带回一块“砖头”来,买书真下血本。接下来的日子,我足足吃了六天的榨菜就馒头,直到领了新发的工资才撑过那段艰辛难熬的苦日子。

  ●居无定所的我开始感到书买多了的烦,租来的小屋放上一张床基本上没有什么地方,书没处放,搬家时更是个麻烦。图书价格又一直居高不下,我买书的兴趣在减淡,买书自是越来越少。但也有例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上海许多郊区的镇子上都会举办秋冬展销会,主要是卖羊毛衫等秋冬衣物、被褥什么的。碰巧了一个月下来,可以赶几个秋冬展销会,人还真多,有点像我们老家举办的庙会。展销会上不只卖衣服,也有卖旧书的,书看上去很旧,但非常平整,一般书的封面或者是扉页扣有某某图书馆的印章。那些摊主不知道怎么就把图书馆里的藏书弄出来,通常不依照定价,而是便宜很多去贱卖,毕竟是旧书。

  里面确实有好书,我在真如镇的展销会上,就碰到一大姐摆的旧书摊,一口气从书摊上挑出好几本世界名著。那位书摊大姐,立马看出我挑书的标准,主动帮我挑,还真就是我想要买的。挑了十好几本,我想着再多了,骑自行车不好带,就让卖书的大姐开价,我还完价她却死活不同意。我说我也不大懂,挑这些没用的书回去糊墙。

  大姐不高兴了,说是一看你挑的书就知道你是文学爱好者,这些书对于你来说就是无价宝,咋舍不得出钱呢?争执了半天,在同行老乡的斡旋下,才抹去零头,让了一块来钱。不过,我深知如果在书店都买新的,没有好几百是买不来的,还是感觉蛮划算。

  那以后我在其他镇上的旧书摊也买过,印象深的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上下两册《新时期诗选》等书籍。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些准备关门的书店,虽然是新书,但他们也不按书后的定价卖,而是用电子秤称好后按斤卖。我曾按斤两买过四书五经等传统国学书籍。在古镇七宝的一家书店内,我也曾买过《唐诗一万首》,三册本的《平凡的世界》,由于分量的关系还多加了一本《古兰经》。后来再经过那家已经改换门面的书店,有点后悔,当时真应该多称一点。

  此后买书是到上海书城的事情,因为那里能买到内容最新的书。还有就是到上海书展上买书,因为去那里买书统统打八折,还能够买到全国各地最新出版的书。每年8月我都会买门票到书展上去兜上一圈,一般也不会空手,总会买上几本心仪已久的新书。我曾经几度在书展上购买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汉词典作为礼物送给老家的晚辈们,勉励他们好好读书。

  我在上海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后,书就越买越少了。后来上图馆的借书证在各区、镇图书馆通用,而许多镇上的书店也更换门庭,卖其他的时髦东西,我只能在图书馆里借书,极少买书。等到网络电子图书兴起,我也与时俱进在网上看书,纸质图书更是难得去买了。疫情原因,上海书展连续停了两届,不能去书展,买书真的彻底成为记忆里的美好往事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一周
   第03版:倾诉
   第04版:健康
   第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06版:禁毒
   第07版:民生
   第08版:写作
我的购书往事
东方城乡报倾诉03我的购书往事 2022-11-25 2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