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嶔崎
从管粮到种粮,年近六旬毅然转身创业
一生与粮为伴,在生态绿色种养之路上越走越宽

  【提要】

  18岁来到奉贤庄行杨溇村插队落户。临近退休时,又回到杨溇村开始种粮,几十年间,陈嶔崎始终不忘的,是把粮食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农业梦”,在庄行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他凭借自己的用心和专注,在水稻生态绿色种养之路上越走越宽广。

  □记者 陈祈 摄/通讯员 王英

  10月末,记者来到位于奉贤区庄行镇杨溇村的谷满香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内,一大片水稻长势整齐,谷粒饱满,收割机穿梭在田间作业,不一会,满满一车稻谷便收割完成,随后被运送去加工场所,满眼望去,一派丰收景象。在另一处田块,合作社理事长陈嶔崎正仔细地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这里是300亩生态绿色水稻种养的核心区,容不得一点马虎。

  年近六旬华丽转身

  从头开始创业旅程

  1974年,18岁的庄行镇知识青年陈嶔崎来到杨溇村,成为一名下乡知青,在杨溇村的几年时光,他从事着种植水稻的工作,这也成为他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1980年,陈嶔崎上调成为一名粮食系统干部,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在多个部门、单位间兜兜转转,但始终没有离开粮食行业。年轻时的经历让“种粮梦”一直埋藏在陈嶔崎的心底深处,“小时候吃不饱,所以对粮食格外看重,这也是我继续从事粮食生产的原因。”临近退休之际,陈嶔崎选择拿出自己的积蓄,在自己年轻时插队落户的杨溇村承包了一大片土地,开始了水稻绿色生态种养之路。

  2010年,上海谷满香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从一开始,陈嶔崎的目标就是要种出绿色生态的优质大米,合作社经营十几年来,几乎只专注于水稻的种植及后续的加工销售,没有种植别的作物。陈嶔崎满脑子想的,就是怎么把地种好,怎么帮助农户提高收入。正是这份对于粮食的热爱和专注,让他能够一直保持热情和投入。在村、镇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市农科院及区、镇农技部门的帮助下,合作社不断完善,从场地、设备到人才、技术,合作社一步步壮大,水稻连年高产丰收,其品质也得到了专家和市民的认可。合作社从最初的100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3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近百户农户、上万亩水稻,拥有收割机、播种机、无人机、烘干机、施肥机等各类机械设备,还拥有两座能够低温储存原粮3600吨、大米200吨的冷库。

  近年来,谷满香合作社的大米深受市民喜爱,也在各类品鉴评比中屡获殊荣,此前,合作社获评“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今年,农业农村部生态与环境保护总站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联合公布了全国首批132家荣获国家级“生态农场”光荣称号的生产主体,谷满香也名列其中,而陈嶔崎自己也被授予“全国明星合作社理事长”荣誉称号。

  生态种养精耕细作

  有机认证来之不易

  今年,合作社151.8亩有机稻谷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拿到认证证书让陈嶔崎格外兴奋:“这张农产品有机认证证书也是来之不易!”带着记者来到办公室,他一边自豪地拿出证书展示,一边感叹道,“为了这张证书,我们真是下了不少功夫。”有机农产品认证,首先就对土壤有着苛刻的要求,因此从2014年起,合作社坚持抓好土壤保护、改良,不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农药在土壤里的残留,减少面源污染,同时,做好农药、肥料科学使用及空包装的回收销毁,回收率达100%,改善了土壤通透性、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整体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有机认证也意味着不使用农药,那么病虫害管理就成了一个难题。对此,合作社选择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害虫诱捕器等绿色防控措施,同时,合作社放养赤眼蜂产卵,在田埂边种植香茅草、芝麻、毛豆、波斯菊等植物,用生物除虫、植物除虫、以益虫代替害虫等方法灭杀水稻害虫,在不施农药的情况下做到了对虫害的有效控制。

  而在肥料的选择上,陈嶔崎坚持绿色有机标准,不使用化肥,改用成本更高的有机肥、蚯蚓肥、复合肥,这些绿色高效肥能够有效改良土壤、增强土地活力并最大程度减少污染。不仅如此,合作社还积极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在稻田周围挖掘了一条2米宽、1.8米深的水沟,并投入鱼苗,让鱼稻共生。用陈嶔崎自己的话说:“给鱼在稻田里买了套‘商品房’,水里的鱼又充当着水质‘检测员’的角色,有助于种出绿色、生态的稻米。”这种水稻与鱼相互平衡的生态系统,为稻米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也提高了稻米和鱼的品质,让谷满香种出的有机大米更有底气。

  2021年,合作社种植的生态水稻每亩收获稻谷约900斤,加工后得到大米约630斤,每斤大米的销售价约为10元。鱼稻共生模式下,平均每亩稻田可以收获生态鲫鱼约10斤,每斤销售价约10元,这样每亩又能增收约100元,共计销售收入可达6400元,尽管投入的人工、肥料、管理等成本相比常规水稻更高,但两者相比,每亩净收入仍能增加2000多元。

  扎根杨溇村 助力乡村振兴

  2016年,杨溇村成立乡贤联谊会,陈嶔崎应邀成为该村第一批乡贤,在陈嶔崎看来,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能利用自己合作社和企业的平台,把农业专家请来给农户们培训,也能将新技术、新型农药等第一时间推广给大家,还能给生活困难的村民增加一些就业机会。”村里65岁以下且尚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士成为他优先帮助的对象,经过村委会统计后,全村48名符合条件的残障村民全部加入陈嶔崎的合作社,承担拔草、烘干等简单劳动,让他们重新走上劳动岗位,增加一份额外收入。此外,陈嶔崎也热心公益,无论捐款建造口袋公园、每年慰问村里的老人,还是帮助因病致贫村民、结对资助困难学生等,都义不容辞,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2017年,陈嶔崎准备把高效绿色有机肥推广给周边的农户,但囿于新型有机肥价格较高,不少农户不愿冒风险尝试,他又自掏腰包,准备了11万元,帮助他们购买有机肥。周边2700多亩水稻使用绿色有机肥后,稻米品质更加出色,口感更好,卖价也高了。1956年出生的陈嶔崎已经66岁了,但是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他依旧声音洪亮、神采奕奕、侃侃而谈,对于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他深感自豪,而对于合作社未来发展和规划,他也有着清楚的认知,“未来,合作社还是会专注在绿色生态稻米种植和加工上,持续为市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大米。”陈嶔崎表示。

  与粮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在别人早就退休赋闲,在家颐养天年的时候,他依旧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道路上孜孜不倦地前行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调查
   第03版:言论
   第04版:新农村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关注
   第07版:热点
   第08版:国际
陈嶔崎 从管粮到种粮,年近六旬毅然转身创业 一生与粮为伴,在生态绿色种养之路上越走越宽
为地理标志公益保护提供“浦东样本”
东方城乡报关注06陈嶔崎
从管粮到种粮,年近六旬毅然转身创业
一生与粮为伴,在生态绿色种养之路上越走越宽
2022-11-24 2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