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乡村工匠”雕琢美丽乡村蓝图

  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发挥乡村工匠领军人才作用,传承发展创新传统技艺,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增收,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培育乡村工匠人才的高度重视,也必将推动乡村技能人才工作跑出“加速度”。

  支持乡村工匠培育

  加大人才支持力度

  什么是乡村工匠?乡村工匠的行业如何界定?此次《意见》明确了相关认定条件。

  按照《意见》要求,乡村工匠主要为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技能人才。目前,主要从刺绣印染、纺织服饰、编织扎制、雕刻彩绘、传统建筑、金属锻铸、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饰、印刷装裱、器具制作等领域中产生。

  而在广阔的乡村大地,这样的匠人数量或许不在少数。

  雄鹰展翅、龙凤呈祥、富贵牡丹、弥勒开怀……一件件根雕构思巧妙、天衣无缝、刀工精湛。这些根雕,出自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马金镇石柱村胡范海之手。50岁的他,是首批衢州乡村工匠大师的荣誉获得者,穿着带污渍的工作T恤,头发花白茂密,不自觉地挥动粗壮的手臂,对自己的作品如数家珍。

  胡范海指着家门外不远处的一根石柱说,石柱村因两根石柱而成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有古道古樟古亭,古祠堂内梁柱上的木雕栩栩如生,整个牛腿技艺精湛,令人叹绝。“如果说艺术熏陶,山水自然可为师,祖宗留下来的雕画都是临摹对象。”

  从六七岁开始,胡范海就痴迷于绘画,香烟盒、农家年画、挂历人物,都是临摹学习的榜样。十一二岁时,他就将自己画的《西游记》《水浒传》人物,贴满家里的墙壁。34岁,胡范海结束在外打工生涯,回到老家,下决心学木雕、根雕,到处拜师学艺。开化以徐谷青为代表的根雕技艺圈,让他有了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

  没有原材料,胡范海就和妻子到山上、田边、溪旁挖树根,每到一处,看到树根就两眼放光,找树根、搬树根、刨树根、扛树根……每天,他的身上,总是沾满了泥土。树根扛回来,要去皮、清污,砍去乱须。胡范海每天在树根中忙活,晾晒、阴干、铲土、浸水、剥皮……几乎没闲着过。

  手艺刚起步时,胡范海晚上在家里干活,白天拿着成品到国道边摆卖。有时一个星期卖不出一件,他就这样反复接受市场、客户的考验,2016年终于在石川村公路边租了间民房,将开化范海根雕工作室开张起来,随着自己工艺不断精进,根雕价格实惠,生意兴隆了许多。

  “根雕是个苦力活,又脏又累!”胡范海嘴上这么说,行动上却痴心不改。赚来的钱,要么添置加工设备,要么,看中一块树根,就花七八万元拉回来。现在,家里房前屋后全是奇石、树根。胡范海多年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背唐诗,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可触景生情,随时投入创作。目前,他准备考二级建造师,每天早上6点起床学建筑学,然后对着山树石块画一幅素描,再开始一天的工作。

  2017年以来,胡范海每年代表开化县参加义乌森博会的木(竹)雕比赛,设计制作的根雕作品多次获得金奖、银奖、铜奖。面对一大沓证书,他却显得很淡然,深有感悟道:“绘画是加法,根雕是减法,体会到作品‘脱壳而出’的过程,有着说不出的喜悦。”

  对于乡村工匠如何融入乡村建设,胡范海说:“一个人单打独斗不成气候,自己有手艺,家里堆放有1000多方的奇石,如果有场地和窗口,可以展示互动,让孩子也来学习技艺,乡村因艺术会更有吸引力!”

  为了推动各地乡村工匠的培育工作,此次《意见》阐述了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重点工作,包括挖掘乡村工匠资源、构建多元乡村工匠培育机制、实施“双百双千”培育工程、支持创办特色企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完善乡村工匠评价体系等。《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和职能,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作用,支持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加大人才支持力度。

  相信在各地政策的支持下,会有更多的工匠像胡范海一样,融入到乡村建设中。

  促进农民创业就业

  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清晨的云雾山,薄雾蒙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

  每天清晨,四川青川县七佛村,四川省青川县绿勾坊茶叶有限公司质量主管罗嘉发早早起床,开始了新一天的制茶工作。从1999年开始制茶,他已与茶叶相伴23年。

  将前一天傍晚收来的茶叶收集起来,罗嘉发将茶叶缓缓倒入杀青机,他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最盼望的就是能把老手艺传承好,让更多人受益。”

  在罗嘉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里人开始从事茶产业。龚详碧便是其中之一。“做青包括摇青和晾青……”龚详碧边拿着簸箕轻轻摇动,边向参观者介绍。今年已经是龚详碧跟着罗嘉发学习制茶的第六个年头。过去,她家因病致贫,丈夫只好外出打工。

  “在罗师傅带动下,我种了六七亩茶叶,并跟着他学制茶。”龚详碧说,如今,作为公司里的“技术能手”,她一天的工资能到300元。

  “前一阵子,每天都有几十户农户把采摘的新鲜绿芽送过来。”罗嘉发说,每天傍晚,公司门口都排起了队。

  “罗师傅还给大伙儿培训种茶、采茶和制茶手艺,光前年就进行了12期培训。”龚详碧说,“当时,来听课的村民有五六百人次!”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乡村工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守护者,能帮助村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和营销等方面的难题,是带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之一。”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认为。

  清晨6点,家住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六户镇的王海波准时走出家门,将一张张薄如纸、色如金、韧如绸的干豆腐搬到开往县城的客车上。近一个小时后,这些印有“六户镇葛家屯”字样的干豆腐就被送进了县里的超市。再过上几个小时,这些干豆腐就将变成一道道菜肴,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这便是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六户干豆腐”。

  30年前,王海波随父母搬到吉林四平,父亲在那里学会了制作干豆腐的手艺。学成之后,王海波一家回到六户镇。

  王海波小时候是在豆腐坊里长大的,“每天很早就会被做干豆腐的声音吵醒。”王海波说,躺在床上,光凭声音,他就能分辨出工序进行到哪一步了。

  2018年,王海波成立了六户镇手工干豆腐厂,平均每天生产干豆腐1500多斤,一年的营业额达到400多万元。随着周边村民加入豆腐生产加工行业,王海波的干豆腐技艺每年帮助乡亲增收100余万元。

  “乡村工匠既有文化价值,也有经济价值。”内蒙古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盖志毅说,乡村工匠要找准自己的技艺在市场中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王海波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制作干豆腐的手艺更精湛,更好传承。在父辈做法的基础上,王海波进行了一些工具和做法上的改良,使干豆腐的口感更加细腻,满足更多人的口味需求。

  “如今,干豆腐的做法有了很多改进,吃法也越来越多。不变的是我们帮助乡亲们脱贫增收的心愿。”王海波说,“既然学了这门手艺,就一定得把手艺做精做透,让更多人尝到咱们的干豆腐。”

  此次八部门出台的《意见》明确,将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挖掘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乡村工匠,激发广大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创新创造活力,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同时,《意见》提出,要遵循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产业就业、弘扬工匠精神、统筹协调推进、因地因人制宜基本原则,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形成乡村工匠培育、支持、评价、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乡村振兴部门统筹、多部门协同推进的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机制。

  (本版文字根据人民日报、中国农网、中国文化报、大江网相关报道整理而成,文字整理:贺梦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调查
   第03版:言论
   第04版:新农村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关注
   第07版:热点
   第08版:国际
让“乡村工匠”雕琢美丽乡村蓝图
能工巧匠,留住“乡愁”传承“绝活”
东方城乡报调查02让“乡村工匠”雕琢美丽乡村蓝图 2022-11-24 2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