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发展形态
  [核心提示]

  总体来看,中国的未来乡村是一个由特色小镇为龙头,发挥小镇综合服务功能,特色小镇带动并引领村庄发展,村镇融合、村村一体,城乡融合互动,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乡村居民生产与生活提供综合服务的综合体。

  [封面人物观点]

  作者简介

  刘年艳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创新未来乡村发展新形态

  从总体来看,田园综合体的创建就是要推动传统乡村向未来新乡村的转型发展。

  塑造新主体。未来乡村发展的主体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开放与包容性,乡村农户与外来经营主体以特定的产业为载体,通过合伙、合作等方式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乡村农户与外来经营主体相结合,由此共同支撑未来乡村的发展。二是产业主导。未来乡村主体的产生与发展,源于现代乡村新型农业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新型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成为促进主体发展壮大的根本力量。三是多元化。在未来乡村的发展过程中,有由传统农民发展的新型农民,有农民之间合作的经济组织,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也有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地方政府部门也有参与,多元主体共同推动传统乡村向未来乡村发展转型。

  未来乡村服务形态加快变化。一是服务对象转型。突破传统乡村为农户自我的服务模式,转变为新型主体服务,为社会提供综合服务。二是服务方式创新。体现服务面向主体需求,有为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提供的服务,也有为市场提供的有机农产品、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综合性的产业服务。三是服务产品化。改变过去以原料形态服务社会的模式,以服务对象的确立为前提,通过分析对象需求,推动新型产业资源创新与服务产品的创新,以服务产品满足对象的需求,实现市场化。四是服务内容综合发展。一方面,它面向区域的市场,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对具体的人群来说,从物质形态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到文化体验与精神满足,实现综合性服务供给。

  未来乡村运行机制创新的基础是市场化机制与新型乡村社区综合治理方式创新的有机结合。市场化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化。强调法人组织特别是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一切产业的创新必须面向市场,在对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创意服务产品,按照产品性质与属性,配置产业资源。二是资源的资本化配置。其核心是按市场法则配置相关资源,实现效用的最大化,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在乡村发展与建设中,往往通过公共资源、产业资源与产品资源创新的有机结合与合理配置,支撑未来乡村的综合产业服务。

  乡村重建五大重要支撑

  打造小镇支撑。特色小镇对乡村发展的支撑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体现:一是依托产业特征,搞好小镇功能分区。二是配置新资源,布局新产业。三是发挥小镇服务功能。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一是集群化发展。有精品农业、科技型农业,还有文化体验与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二是市场化。面向周边市场,按照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的需求特点创新服务产品,实现区域性产业服务。三是突出地方特色。立足本地自然风貌与农业产业特色来创新现代农业新产业,以农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推动地方特色的形成。四是通过创意与融合创新新产业来实现为周边市场的服务。

  创建特色村庄。特色村庄要体现五大特点:一是特色风貌。二是特色文化。三是特色产业。四是特色服务。五是特色自然生态景观。

  发展新型产业农民。主要有三种主要的方式:一是自组织,也就是农民相互间,依据产业创新发展的具体要求,组成合作社或者是合作联合社。二是业主型农民。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将新型产业创新作为抓手,通过推进农民资产化的配置创新,依据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将现有资源性资产,主要包括田地、民宅等以不同的形式入股,通过功能转型,为新型产业的创新提供资源。传统农民由原来劳动型农民转变为业主型农民。三是合伙型农民。今后,传统农民依据新型产业发展的要求,与新型产业运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按照“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将会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四是产业型农民。随着新型产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新型经营实体需要劳动力,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民通过培训进入新型产业,传统的农民变成新型产业农民。随着乡村的大发展,新型产业、新型企业、新型职业、新型人员将依据新型产业的创新,以产业链为载体,形成产业大军。

  创新运行机制。一是市场化。产业创新应是市场导向型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共享与分享。坚持开放原则,实施资源精品化发展战略,推进公共资源及其产品成为产业的共享资源。三是包容性增长。通过创建主导产业带动周延产业发展模式,构建起产业生态,推动集群化发展。四是一体化。实现产业多功能融合,多界融合,多元素融合创新,通过构建产业生态、产品生态促进乡村发展。五是节省服务。强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建智能社区,实现服务平台化,构建在平台化基础上的自我服务体系。六是群体治理。一方面,明确主体类别。既要服务经营主体,也要尊重用户主体需求;另一方面,强化公共产品的服务功能。七是可持续。使乡村发展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创新推动未来新乡村创建

  跳出传统发展路径。一是跳出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发展新型产业。在发展方式上,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市场导向型的新型产业。在农业形态上,以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总揽,通过农业产业功能多元化创新,实现多元素融合,创建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二是跳出传统农村发展路径。通过创建特色小镇,创新新型产业,构建起镇村一体、村村一体,城乡互动,区域融合,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新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未来乡村发展目标。三是跳出传统农民,大力发展与重塑现代新型产业农民。通过纵向与横向的产业创新,使“新农民”成为新产业的推动者与实践者,成为传统“三农”向“新三农”发展转型的动力。通过产业载体,股权参与,资产融合等多种方式,发展现代“业主型产业农民”。使新型农民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产业大军。

  “回归乡村”。也就是按乡村发展的要求建设未来乡村。回归乡村,是立足当时,面向未来发展的乡村创建行动。要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未来乡村发展目标,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回归:一是生存条件由农业主体性的生产环境,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生态环境回归,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景观化,构建宜居、宜业、适宜养生的生态环境;二是由单一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向原生态循环式农业生产方式的回归,形成多元产业集群式发展,使未来乡村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三是由农户生存性的居住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养生性开放式村落回归。四是由自然状态的村庄风貌向具有特色鲜明文化村庄回归。

  投资创新。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机制”的总原则。依据不同产品与产业性质,采取不同投资组合,实现投资差异化。依据不同市场,不同产业性质,采取补助、购买、租赁、投资分期返还等多种方式。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及法人化。以产业为载体,以供应链为纽带,通过共同合资,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合作伙伴,产供销合理分工协作,构建利益连接,组建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投资创新。将农民及集体组织的生产资料、土地、房屋、劳动能力进行资源化的创新,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主体,以推进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依据投资回报与收益方式的不同,引进PPP战略投资,探索采取多种运营方式,推进乡村又快又好的大发展。

  科技支撑创新。科技支撑的创新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要求乡村产业创新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科技与乡村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形成科技型农业产业。二是科技创新推动乡村生产方式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创新,实现产品的市场化创新,以科技化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科技支撑通过与具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科技创新自身发展的产业化经营。四是依据现实需求,突出创新重点环节,实现重点突破。重点是种质资源,产业多功能性开发与资源转换创新,以及按照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资源化配置的创新。(摘编自《农村工作通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特稿
   第A04版:特稿
   第A05版:特稿
   第A06版:特稿
   第A07版:特稿
   第A08版:特稿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浦东
   第B08版:政策
耳听八方
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发展形态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B01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发展形态 2019-10-08 2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