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2月0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沪郊优质柑橘进公园直销说开去
  【核心提示】  近年来,农产品滞销卖难事件屡有发生。要想避免这些尴尬,需要有效进行产销对接,不盲目跟风种植,多获取市场信息,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特别是田头市场建设,提升农产品流通能力和产地市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产业链。

  □张红英

  今年是柑橘大年。为帮助果农销售,让更多市民品尝到地产优质果品,本市林业部门组织沪郊柑橘进公园直销,并应市民和果农要求,将部分公园的柑橘直销推介活动适当延期至12月中旬。此举受到了市民、果农的热烈欢迎。

  其实,遭遇“卖难”尴尬的不只是橘子,近年来全国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屡见不鲜。笔者在为有关部门主动为橘农解决“卖难”的行为叫好的同时,不禁要问,该如何做好发挥产销对接作用,帮助农产品走出“销售难”困境?

  “价低卖难”,是农民心头最大的忧虑。一边,是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在产地乏人问津,另一边,其在城里的菜市场上却价格并不便宜。其症结何在?供需不平衡,恐怕是主要原因。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长期以来,许多农民都持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只要把握好农产品的质量,就不愁卖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钱。殊不知,市场经济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指导生产,商品生产者本应“两眼盯着市场看,产品跟着需求变”,如果仍按传统习惯进行生产,若再加上有关部门缺乏信息引导,很容易导致生产与市场的脱节。相当一部分农民以及相关部门对流通环节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完全摆脱“重生产、轻流通”的心态,只埋头种地不放眼市场,对产品销售往往束手无策。

  从流通渠道讲,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由于易腐烂、难储运,受市场、信息、气候等因素影响大,加上我国农业生产、加工、储藏、物流和消费的产业链条不健全,容易出现局部地区个别品种“卖难”。 在一些地区,“田头市场”发展缓慢,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产地市场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市场服务体系,“最初一公里”未完全打通。由于预冷、冷链发展滞后,一方面农产品在运输中损耗大,另一方面产品运输距离长,流通环节层层加码,导致出现“原产地价格低到没人要、市场地价格居高不下”的尴尬局面。主产区和主销区产需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导致市场需求与生产供应无法有效衔接。一些农民获取产品销售信息的手段仅限于邻里乡亲的口口相传,而并不是通过正规渠道和现代传媒手段来获得精准的市场需求信息,因此导致他们每年在种植农产品时,依赖当时并不适当的价格引导,造成“小生产—大市场”的供需矛盾。

  实施产销对接,产品生产是基础,市场流通是枢纽。笔者以为,切实解决“销售难”,不仅需要农民做好产品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品牌创建,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也要有关部门加大市场信息发布力度,瞄准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同时,还要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特别是田头市场建设,提升农产品流通能力和产地市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

  多维合力,才能推动构建长效产销对接机制。在生产和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减少市场剧烈波动影响,更需要在构建长期稳定的产销衔接机制上切实下功夫,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动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切实为农民解决销售难题,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光让优质柑橘进公园直销还远远不够。

  (作者系本报新媒体编辑部主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调查
   第03版:言论
   第04版:新农村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动态
   第07版:热点
   第08版:专题
由沪郊优质柑橘进公园直销说开去
“归雁经济”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谨防“跨地倒垃圾”
莫让村民望路兴叹
乡村产业升级不能跑偏方向
东方城乡报言论03由沪郊优质柑橘进公园直销说开去 2018-12-06 2 2018年12月06日 星期四